新市民的奋斗故事

2019-11-08 11:43:15    东方头条

10月29日,许文科给学生上实训课。记者 李羽佳 文/图

39岁的陕西航空技师学院机械、数控实训中心教师许文科,工作近20年来,数次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排名前列,不仅身上有“陕西省技术状元”等很多荣誉光环,还培养出了多名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技能人才。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

为了注满“这桶水”,许文科严于律己、不懈努力。10月29日,记者见到许文科时,他正在反复敦促学生要认真实训,不能贪玩。

铁块变产品,点燃心中梦想

许文科1980年出生在勉县周家山镇周家山村,父母靠务农为生,许文科小时候就帮家里干起了农活。他回忆:“那时一放假就要干农活,除草、打药、割麦,感觉农活永远都干不完,特别累。”许文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学门手艺,让家里人不用再吃苦。”

初中毕业后,许文科的父母借钱把他送进陕西航空技师学院学习车床操作。许文科深知全家人对他的期望,一进校门就比同龄人更懂事,学理论时问得细、实际操作干得多,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学院的车间看别人操作。在车间里,他看到棱角分明的铁块经过车工的操作后,会变成形状各异的产品,越看越入迷。看的过程也是消化理论知识的过程,再上手操作时,许文科比别人更熟练,生产出的零件合格率也更高。

许文科的好学、能吃苦在他毕业后有了回报。2001年,仅有中级车工职业资格的他进入学院的三分厂工作。该分厂的工人们大多有着近20年的生产经验,生产的也都是工艺复杂、难度大的零件。虽然许文科是同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但和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相比,他还只是个“小学生”。遇到的难题太多,又不好意思开口请教,他就自己查阅资料,经过思考后再和其他工人探讨。

在三分厂工作的3年,许文科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为他日后适应新工种打下了基础。

从车工到技师,抓住每一次机会

2003年,许文科从车工变成一名数控车工。虽然工种名称只多加了两个字,但对他来说,这两个字却并不简单。

许文科说:“做车工是人工控制车床,加工零件的力度、角度都由人站在旁边掌握,干得多了就有了经验,按图操作时自己心里都清楚。数控车工需要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把图纸上的内容转化成机床能够识别的代码和坐标点,让计算机操控车床,这就要求我不仅能准确识图,还得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画图软件。当时没有汉化版的软件,我得记常用的英文单词。”

计算机本来应该为生产提供方便,却难住了英文不好的许文科。英文单词记不住,他就打印中英文对照表贴在计算机旁边,多看多学。参数调整不好,他就反复验算反复调试。许文科说:“圆弧拼接,精准的切点只有一个,但是我计算老出错,两个圆弧总是相交或相离,别人都学会了我还在琢磨。我就要求自己不管学啥,都要搞清楚原理和来龙去脉。”

许文科虽然学得慢,但技术掌握得扎实。2004年,成为数控车工不到1年的他,就代表陕西航空技师学院参加了一项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比赛。比赛中,他取得了全省第4名的好成绩。根据比赛规定,前5名的选手都可以在原技术等级的基础上调整一级,24岁的许文科成为一名数控车工高级工,是当时学院里最年轻的高级工。2006年,他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并拔得头筹,直接晋升为数控车工技师,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技师。

许文科说:“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只有牢牢抓住,才能让自己前行。但为了抓住机会,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

技师变老师,培养高技能人才

许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和他一样出生于农村。父母送孩子上技校,就是希望他们成为靠踏实勤奋改变命运的手艺人。许文科深知学生家长的良苦用心,总是严格、认真地培养学生。

2007年,许文科带了两个来自新疆伊犁一所技工院校的预备技师班,班上的学生都是当地技校的优秀学生,有时学生提出问题,他无法当场给出答案,这给许文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次,许文科带着这两个班的学生生产一种高压开关上的零件。生产过程中,由于夹紧装置受力,定位装置改变位置,生产出的零件几乎全部报废。许文科翻阅资料,发现两种装置的设计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操作上。但是他们连续调试了3天都没有解决,最后只好请教有经验的老工人。请教后才知道,两种装置要放在同一个夹具体上,这样定位装置才不会受外力影响而改变。

许文科说:“这件事情给我上了一课。书上只告诉我们怎样去设计两种装置,但如何把两种装置融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配合产生最佳的效果,还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摸索、调整。”

之后,许文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操训练。他班上的学生不是在画图纸,就是在操作车床,还得相互挑出对方的错误。学生总是抱怨“许老师对我们太狠了”。而许文科只是憨憨地笑着对学生说:“你们有了一技之长就能终身受益。”

现在,许文科靠奋斗改变人生的梦想实现了。他在汉中买了两套房子,也改建了农村老家的房子。他的父母虽然闲不住还会下地劳作,但已经没有了生计的压力,老两口的晚年很幸福。

相关热词搜索:奋斗 市民 故事

上一篇:耀州陶瓷的魅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