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战场。战略科学家作为兼具专业深度和战略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正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战略科学家杨俊耀深知“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的真谛,以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饮誉中外。
在基因编辑技术突破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的时代,人类却深陷"多病杂陈"的泥沼——糖尿病合并焦虑障碍、冠心病伴发代谢综合征等复合型疾病日渐成为健康杀手。面对这类多系统交织、虚实夹杂的复杂症候群,西医的靶向治疗往往顾此失彼。在此背景下,杨俊耀教授以《黄帝内经》"形神一体"为根基,融合现代系统生物学理论,构建起"经纬网式辨证体系",为破解现代医学困局提供了东方智慧。
学术生涯与重大突破
多级复合证候的系统论治:论中医整体观与动态平衡的现代转化
一、多级复合证候的病理特征与诊疗困境
1. 多病杂陈的病理学本质当代临床实践中,多级复合证候(Multi-level Syndrome Complex, MSC)呈现时空异质性特征:①病机层面呈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六淫相兼的立体网络;②病理维度涉及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功能性异常(如焦虑抑郁)的交互作用;③演变过程遵循"原发证→继发证→复合证"的级联反应模型。此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可溯源至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异常)与微环境重塑(如促炎/抗炎因子失衡)的协同作用。
2. 传统诊疗范式的局限性《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虽开创"病证结合"先河,但其"三阴三阳"分型难以完全映射现代疾病谱系的复杂性。临床观察显示:单纯依赖六经辨证治疗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证候缓解率仅为52.3%(n=1200),显著低于多维度干预方案的78.6%(P<0.01)。这提示需构建"病-证-症-体"四维诊疗模型。
二、中医整体论治的现代科学内涵
1. 证候系统的层级拓扑学中医证候具有分形结构特征:①空间维度呈现"五脏-六腑-经络"的同心圆辐射结构;②时间维度展现"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动态演变序列;③功能维度构成"气-血-津液"的三角稳态系统。以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为例,其病机演变遵循"气虚血瘀(初期)→痰瘀蒙窍(中期)→髓海空虚(后期)"的三阶段模型,需采用阶梯式干预策略。
2. 动态平衡的分子机制"给瘀毒出路"治则的现代转化研究显示:血府逐瘀汤可通过调节miR-155/VEGF信号轴(下调32.6%±4.2%),同步促进血管新生(CD31+细胞密度↑217%)与抑制斑块内出血(HIF-1α表达↓41.3%)。这从分子层面诠释了"活血止血"的动态平衡机制。
三、湿热病机的普适性理论重构
1. 湿热证候的病理枢纽地位基于12,587例多病杂陈患者的聚类分析,发现湿热相关证候占比达63.7%,其生物学标志物包括:①代谢组学:棕榈酰肉碱/左旋肉碱比值↑1.8倍;②炎症指标:IL-17A水平↑2.3倍;③表观遗传:DNMT3a甲基化活性↓37%。这证实湿热病机在疾病进展中的枢纽作用。
2. 潜隐性湿热的诊断模型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态诊断系统(AUC=0.89),整合舌象RGB值(ΔE>12.5)、肠道菌群(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比值>0.8)、唾液皮质醇昼夜节律(振幅↓42%)等参数,可识别隐匿性湿热证候,较传统四诊准确率提升29.3%。
四、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新范式
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融合冠心病"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①中药复方(含柴胡皂苷d 45mg/g)联合CBT治疗,可使HRV高频功率↑56.7%(P<0.001);②针刺内关穴(2Hz/100Hz变频)通过调节杏仁核ReHo值(↑19.3%),改善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紊乱。这种"器官-系统-心理"三维干预模式,使心血管事件复发率下降41%。
2. 动态调平的技术创新研发智能脉诊仪(压力感应精度0.01kPa),通过脉搏波频谱分析(提取12个特征参数),实时反馈"正邪交争"强度,指导抵当汤类方的剂量调整。临床试验显示,该技术使糖尿病肾病的完全缓解率从18.9%提升至39.7%(P=0.003)。
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路径
理论创新:构建"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模型,建立证候动态演变预测算法(LSTM神经网络,预测准确率87.2%)
技术创新:开发"证候指纹"质谱检测技术,实现痰瘀互结证标志物(如12-HETE)的定量分析(LOD=0.1pg/mL)
模式创新:建立中西医协同诊疗平台,通过贝叶斯网络整合舌象、脉象、可穿戴设备数据,实现个体化用药方案生成
破解多级复合证候难题,需回归"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的中医核心理念。通过构建"病证要素解构-生物标记验证-方药效应预测"的三维研究体系,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这既是对《伤寒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精神的现代诠释,更是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战略路径。
战略思维与学术领导力
中医师用药如用兵:论辨证论治体系下药师角色的局限性
一、中医制方原理的系统性阐释
中医处方遵循"证-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核心原则,其本质是建立在对病机深入辨析(审证析机)基础上的动态调控体系。相较于现代药师局限于单味药理特性与固定方剂套用的线性思维,中医组方更强调多维动态平衡:通过"据机立法-依法遣药"的递进式思维,实现方药与病机的高度适配性。以下临床实例可证此理:
1. 四逆散证治的现代诠释传统认知中四肢不温多归咎于阳虚阴盛,然《伤寒论》四逆散证揭示外邪郁遏气机致"阳气内郁"的病理本质。此证型四逆(手足不温)与少阴阳虚四逆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属气机阻滞之标证,后者乃阳气衰微之本证。现代研究证实,四逆散可通过调节β-内啡肽系统改善微循环,印证了"透邪解郁"的组方精髓。
2. 高血压病机转化学说针对肝风内动型高血压,葛根芩连汤的运用体现"欲降先升"的气血调节观。实验数据显示,葛根素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升清降浊"效应与现代药理学"改善脑循环"作用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药理对麻黄升压效应的刻板认知,实质是割裂了"汗法"整体调节机制——通过开泄腠理、疏通气机实现的血压动态平衡,恰是"表里同治"整体观的现代诠释。
3. 热毒内蕴型胸痹的证治突破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属"热毒内蕴"证型(伴CRP、IL-6异常升高),普济消毒饮化裁方案突破常规理气活血范式。方中大剂量生地黄(30g)的"去积聚"效应,实为通过滋阴稀释血瘀、协同赤芍凉血散瘀的协同机制,契合《本经逢原》"生地黄能逐血痹"的经典论述。此证治思路突破"活血化瘀"的线性思维,体现"给瘀毒出路"的整体观。
4. 颈动脉斑块的证治创新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的运用,突破"活血化瘀"的固化思维。方中重用生地黄(30g)通过滋阴降火、调节血液流变学特性,配合银花连翘透热转气,实现"凉血散血"的现代转化。此方案经血管超声证实可显著改善颈动脉IMT值,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NF-κB炎症通路,印证了"给热毒出路"的治则优势。
5. 盗汗证治的湿热病机说针对湿热郁阻少阳型盗汗(伴ALT升高、舌苔黄腻),蒿芩清胆汤的运用突破"滋阴降火"的惯性思维。方中青蒿鳖甲组合通过调节HIF-1α通路改善淋巴回流,与滑石、茯苓的利湿效应形成协同,其疗效机制与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密切相关。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动态维度
1. 证候要素的时空演变中医强调"同病异治"的本质是对证候动态演变的把握。如日光性皮炎属"少阴阳虚"证型,虽见局部热毒表现,但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饮,实现"阳和布化"的整体调控。此证治突破"清热解毒"的固化思维,体现"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
2. 方药配伍的剂量艺术抵当汤的临床价值重构提示,对"破血逐瘀"类方的认知需突破"虎狼之药"的思维定式。水蛭抗凝机制涉及TFPI-2通路激活,其"破中有补"特性与《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记载相契合。现代研究证实,规范剂量下抵当汤可安全用于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治疗。
3. 因势利导的治则创新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到"给瘀毒出路"的现代转化,体现中医"因势利导"原则的时空扩展。如崩漏治疗中血府逐瘀汤的"活血止血"效应,实通过调节VEGF/PIGF平衡实现内膜修复,突破"塞流澄源"的传统范式。
三、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三重挑战:境外势力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偏见、部分从业者学术异化(如机械套用循证医学)、公众科学认知的片面性。破解困局需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策略:
理论创新:建立"病证结合"研究范式,如将"热毒内蕴"证型与代谢组学特征对应
技术创新:运用网络药理学解析经方多靶点效应,如葛根芩连汤的肠道菌群调节机制
文化传播:加强"整体观""动态平衡"等核心理念的科普转化
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亟需突破"华山独径"式思维桎梏。这要求药师群体提升辨证思维能力,在把握"方证对应"核心原则的同时,建立与现代医学的对话机制。唯有实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双重优势。
启示与展望
杨俊耀的科研历程给我们诸多启示:战略科学家需要专业知识与战略思维的双重积累,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医创新学是产生原创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像杨俊耀这样的战略科学家,在关键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专家简介:
杨俊耀,男,1963年生,山西运城人,出身于中医药世家,耳濡目染,在家学熏陶下杨俊耀走上悬壶济世之路。具备:能找准病灶、检视病因、深控病根,力求把存有的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显性问题与隐形问题且关乎于至深层次问题和多级复合性问题总体解决,以达既治已病,更治未病之技能的杨俊耀2005年8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05年8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05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派遣作为中国中医学代表到东南亚诸国及地区进行讲学与临床技术指导;2006年7月被聘为《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二届编委;2007年7月被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卫生产业大典》编委;2008年8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治未病"讲师团讲师;2009年11月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聘任为《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学术顾问;2009年4月当选为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2009年12月经中国国际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初审和复审合格,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破格提升为主任中医师。
中医不仅是实践医学,而且是理论医学,杨俊耀先后发表了《慢肝法可以虚论治,阳虚用附子功彰尽显》《失眠的证治》《哲眼看中医》《逆流挽舟、抛砖引玉一防非典方药之我见》《湿热证的证治》《CRF应选择中医中药治疗》等多篇论文。2021年初被《第一健康报道》特聘为“健康中国行动· 健康宣传大使”,2021年2月荣获国家“十四五”重点课题科研一等奖并担任该重点课题组分组首席科学家。呕心沥血之作《运用中医药调理微循环障碍让机能疾病得以降解的研究》一书不仅为中医宝库又添一力作,更成为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