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危急时刻,幸好有人站出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就是周瑜

2019-12-04 17:03:05    东方头条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四月初, 孙策被仇家刺杀, 年仅二十六岁。他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匆忙接了班。突发巨变, 使得江东的政局顿时严峻起来。

在外部趁火打劫的, 有西面上游的军事小强人黄祖。黄祖与孙家是世仇, 孙坚九年前就死在他部下之手。黄祖一听孙策丢了命, 马上顺流而下, 进攻对方的边境重镇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西) 。

在内部动手作对的, 还有山越。当时丹阳、会稽、豫章三郡的交界, 也就是现今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区, 有大量被称为“山越”的山民。孙策曾严厉镇压山越, 他一死, 山越马上加强了武装反抗, 成为孙氏政权的心腹之患。

内外形势严峻, 仓促上台的接班人又太年轻, 孙吴的政局就开始波动。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中就说:“天下英豪布在州郡, 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 未有君臣之固。”这一段话, 以往多次有人提及, 但是多半都没有解释到位。此处的“天下英豪”“宾旅寄寓之士”, 都不是泛指, 而是各自有特定的含义。孙吴的统治基础, 主要由三大力量组成, 即孙氏宗族、从江北前来投奔的士大夫以及江东的土著大家族。此处的天下英豪, 是指江东本地土著家族的英雄豪杰, 他们分布在扬州江南各郡;而宾旅寄寓之士, 则是指此前从江北投奔过来的人。这两大类人物, 都在观望政局的安危, 以便决定去留, 没有同孙权形成稳固的君臣关系。这“未有君臣之固”一句, 可谓完全点中了当时政局的要害。

危急时刻, 幸好有人站出来, 起了关键性的维稳作用, 他就是周瑜。

孙策突然死亡时, 周瑜还远在庐陵郡的巴丘县 (今江西省峡江县) , 镇守西部边境。当他点起精兵, 风尘仆仆赶回政治中心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的时候, 正是政局动荡的紧急关头。周瑜一到, 立即采取了行动。什么行动呢?《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是时权位为将军, 诸将宾客, 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 便执臣节。”说是孙权刚刚继承权位, 身份上只是将军称号, 所以手下的将领和宾客, 对他的礼节还很简略随便;唯独周瑜带头向孙权尽心尊敬, 履行臣僚的谦卑礼节, 比如见面要行跪拜大礼, 孙权在座时要肃立两旁, 等等。

周瑜此举, 实在是当时维护稳定的有力措施。你想, 为何人心会浮动?因为孙权这根主心骨没有立起来。怎样立起来?先就要树立他的君主权威。怎样树立权威?关键是要使臣僚充分尊敬他。怎样尊敬他?必须在朝堂之上建立起严格的君臣尊卑礼仪秩序, 不能自由散漫, 目无君主。那么由谁来带头最好?自然非周瑜莫属:功劳最大, 当初孙策创业, 主要兵力就是由他提供;威信最高, 是首席将领, 战功卓著;实力最强, 此番随身就带回一支精锐兵马, 作为稳定政权局势的坚强后盾;身份关系最特殊, 十年前就与孙策亲如兄弟, 孙权的母亲将他当作亲生儿子, 小他七岁的孙权也将他视为兄长。

周瑜这样毕恭毕敬一带头, 孙吴朝堂之上, 那种君不君臣不臣、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 很快消失干净。孙权高坐在上, 威严庄重, 发号施令, 像模像样地当起君主来。抵抗黄祖, 解决山越, 一切有序进行。主心骨立起来了, 人心安定了, 危机也就自然消除了。这算不算周瑜深明大义的证据?当然算。

相关热词搜索:吴国 关键性 危急 幸好 时刻

上一篇:“加九锡”是什么?为何多数得到九锡的人都篡位称帝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