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不是我本意,一心只想杀盗贼——抗日英雄戚继光

2020-01-03 10:20:26    东方头条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倭"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猥琐矮小。然而我国古代称呼日本为"倭",起先并没有贬义。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之中,许多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大大小小数百国,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为借助强盛的汉帝国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是遣使朝觐汉朝皇帝。汉朝光武皇帝了解到这些日本列岛上部族的风俗,同时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以倭。

郑和下西洋过后,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在沿海地区推行海禁政策。禁海,让原本依靠对外贸易的沿海商人失去了财富来源。为了避免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联合日本武士、浪人走私了大量的商品,从中牟取暴利。其中比较出名的中国海盗商人就是王直、徐海等。中国明朝中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诸侯林立,政局动荡,相互之间争斗不断。在争斗中失利的封建主为了恢复实力,派出了大量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此时明朝国力衰微,无力对抗倭寇。北起山东,南到广东,整个海岸线都在闹倭患。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早在1544年,刚满16周岁的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戚继光到任后,解散士气低落的旧军,从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新兵,严加训练,即为"戚家军"。由于明朝沿袭宋朝制度,不能自己招兵,得经过朝廷批准。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环境,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将盾牌、狼筅、长枪、叉、耙、棍、刀等武器联合使用,协同作战,长短兵器互补,并配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战斗力大为增强。

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这年冬天,仙游地区被一万多倭寇围攻,戚继光率军驰援,三战三捷。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被荡平。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又率军抗击流窜在广东沿海的残余倭寇。至嘉靖四十五(1566) 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明代的抗倭战争,历时40余年之后,终于结束了。戚继光也因为抗倭大业而名垂千古,成为明一代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相关热词搜索:只想 盗贼 本意 封侯 抗日英雄

上一篇:孔子教我们儒家精髓,《大学》教我们修身处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